【资料图】
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供种量的45%、 全国 唯一的 种子地理标志、产出的玉米种子 在贮藏4年后的发芽率仍可超过90%…… 作 为国内乃至世界上少有的 玉米制种“宝地”, 张掖 头顶众多光环。 但随着制种最低亩保值和成本不断上涨,当地玉米制种产业 也暴露出 不少问题: 劳动力老化, 部分村社劳动力 平均年龄已超60岁, 制种全程机械化亟待推进。 不少本土企业仍以 “代繁、代育”为主,缺乏育种自主创新能力,种子生产技术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部分种企有 “抓壮丁”式招聘的现象。 实行基地配置机制后,今年却出现 种企和基地 “配置脱钩” 的情况,部分企业和基地的合作关系不稳定…… 张掖玉米制种正探索实现全程机械化。 01 全国唯一的种子地理标志 众所周知, 张掖是玉米制种的黄金地带。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特别适宜玉米种子生产。 数据显示,张掖市年平均气温在6~8℃,超过0℃的活动积温约3388℃,超过10℃的活动积温约2980℃,正常年份无霜期均在15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仅约118mm,而蒸发量高达2300多mm,空气相对湿度在46%~57%,极有利于种子贮藏。 经检测,张掖在正常条件下玉米种子贮藏4年后,发芽率仍可保持在90%以上, 与新疆和东北等地区相比,既可降低种子贮藏成本,又能延长种子贮藏寿命,是国内救灾备荒种子贮备的天然场所。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境内水资源相对丰沛,拥有冰川面积超400平方公里,是张掖得天独厚的天然水库。 2022年,张掖市玉米制种总面积1 30万亩左右,粗略估算张掖市玉米种子产量可满足全国玉米种子需求的50%以上。 张掖市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供种量的45%。 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在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成为 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02 张掖玉米制种的五大矛盾 2023年 ,在这一系列光环的加持下,张掖的制种产业在这些年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但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张掖制种产业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隐忧和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就目前张掖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点矛盾: 一、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局限的基础条件同先进的制种生产模式之间的矛盾 由于受地势以及灌水等因素的制约,张掖的地块通常以小地块为主,加之户均耕作面积普遍较小,农户在土地上时间和物资投入比较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小地块、多农户的耕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张掖玉米制种的质量。但随着近些年农村劳力的转移以及农村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据笔者调查, 部分村社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 ),玉米制种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受到了制约。 近几年政府加大投入对土地和灌溉系统进行整改,使得制种的耕作条件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仍旧满足不了大型机械化作业的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产业升级,就目前情况而言张掖还没有做好准备。 2023年,张掖玉米制种亩产值达4200元,相较于2021年,短短三年已上涨近30%, 这在无形中也推高了张掖农忙时节的人工成本。 目前新疆的玉米制种面积正快速扩张,2022年新疆玉米制种超过90万亩,保守预计2023年将突破100万亩,发展空间巨大。而初步实现 全程机械化 是新疆玉米制种发展的基础,由此孕育出先进的玉米制种生产模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玉米制种业发展。 二、种子生产企业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同种子生产技术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之间的矛盾 张掖自开始玉米制种以来,高质量一直是张掖制种的代名词,多年来各个种企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制种质量管控体系。随着竞争的加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 张掖行业内的质量要求高于国家种子质量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与种子生产技术人员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 但在种子质量高要求的同时,种子生产技术人员流动比较大,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种企甚至有 “抓壮丁”式招聘 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张掖制种行业内的一块“短板”。 三、亟待升级的新发展模式同种子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三十多年里, 张掖玉米制种 一度成为全国玉米种子市场的“风向标”和“睛雨表”,但近些年的制种发展却表现出颓势,这就要求以种企为主导力量的新发展模式亟需升级,在方向引领、基地建设、品种研发、金融机制、供需双方合作等诸多方面引入新理念、新机制,向全国乃至世界上先进的种业发展模式靠拢。 但是张掖的种企特别是一些本土企业,仍旧以 “代繁、代育”为主要形式 进行种子生产,缺乏主动的创新能力,对种子市场的话语权和风险抵御能力也非常弱。所以,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保证张掖种子市场健康活力的重要保证。 四、单一的种植结构同维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张掖绝大部分村社的支柱性产业,农户也从中获益良多,对制种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长久的单一的玉米制种无形中也给农户带来了依赖性。 在前些年,因制种面积减小就出现部分村社没有和种企签定合同的情况,而村社和农户在无所适从之后选择种植其他农作物,造成农户收入和积极性下降。所以,适当的调整种植结构也成为推动和维持张掖现阶段下种子产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 五、基地配置同“企业+基地”建设之间的矛盾 张掖自2022年开始进行基地配置机制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显著推动优质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有效完善了制种基地和企业利益联结体制,加快了建设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加工基地的步伐。 但在 今年却出现了种企和基地“配置脱钩”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基地进行全面统筹配置的前提下,如何积极推动企业和基地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何快速形成企业和基地实施基地共建格局,成为张掖种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03 围绕播种、去雄、收获环节推进全程机械化 综上,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玉米制种的“宝地”, 张掖 在头顶众多光环之下,自身仍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 在新形势、新挑战、新发展需求的当下,如何保持张掖种子产业的健康活力及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种业人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 笔者就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种子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种子生产 机械化在以前发展缓慢,但在近几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推行的土地整改。 在这种情况下, 围绕播种、去雄、收获等环节 ,加快实现种子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增强张掖玉米制种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构建“数字种业”理念, 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注入种业应用,提高现代种业信息技能,促进种业现代化发展及转型进程。 三是提高区域竞争力, 鼓励和支持种企建立科研站,生物实验室等,积极开展种业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前瞻性布局,引领全国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使张掖由“种子生产大市”向“种业强市”迈进。 作者丨王建虎 甘肃天宁种业有限公司 编辑丨张植宏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关键词: